发布日期:2025-04-25 22:13 点击次数:176
杠杆式炒股
今年年初,DeepSeek横空出世,将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再次推向公众视野。在蛇年首个工作日,广东省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,制造业、人工智能(AI)也成为大会讨论的高频词汇。当AI时代呼啸而来,广东能否培育出下一个DeepSeek?广东的制造业企业如何抓住人工智能(AI)的风口,加快迈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?这些备受关注的话题,成为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内容,也是他们准备带到2025年全国两会的提案。
强化制造业AI升级核心技术供给
当前,人工智能(AI)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,正在深刻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、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。如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?在履职过程中,全国政协委员、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、佛山市政协副主席唐冬生始终关注着这个问题。在他看来,推动人工智能(AI) 与制造业深度融合,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。
“广东是制造业大省,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和产业链,广东在人工智能(AI)领域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。同时,我们也看到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。”唐冬生认为,算力资源配置有待提升、数据资源共享难、人才资源不足、应用成本和技术门槛高等问题是AI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些堵点。
唐冬生在调研中发现,许多企业由于担心数据隐私安全和成本收益问题,共享数据的动机和意愿并不强烈。“制造业的数据来源多样,数据标准化程度低,导致大量优质工业数据无法有效流通和利用,制约了制造业垂类大模型的发展。”唐冬生进一步解释了优质工业数据资源难以共享利用的原因。
“算力、算法、数据是发展工业人工智能的三大核心技术。”唐冬生建议,强化制造业AI升级核心技术供给,优化算力体系建设,加强数据共享与标准化建设,构建AI+制造业模型库,支持企业、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创新联合体,探索“产学研金”一体化合作模式,共同推动算法产品和工具的实施和落地。支持通用大模型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合作,推动算法模型与产业专有数据、专有知识深度结合,打造契合制造业需求的行业模型、场景模型。
唐冬生尤其重视AI领域人才培育,建议支持高校针对“AI+制造”进行学科调整和课程设计,加强AI人才培养。同时,依托龙头企业,打造一批AI升级示范标杆,加快建设AI+制造示范园区,加速AI赋能制造业示范场景,构筑AI升级服务圈,营造利益共享生态圈,推广“模型即产品、模型即服务”模式,培育AI应用新业态。
以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
“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不应是‘物理叠加’,而应产生‘化学反应’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王桂林特别关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。他认为,亟待以体系化思维加强科技力量协同与资源要素整合,构建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,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。
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“双向奔赴”?王桂林建议,既要“布好局”又要“下好棋”。首先,“把实验室建在产业链上”,直面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共性问题,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实施产业应用导向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,做到“向上攀登、向下扎根”,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“卡脖子”难题。其次,打造“各扬所长、相向而行”的承载实体,确立企业“出题人”和“阅卷人”角色,企业“出题、出钱”,高校院所“出团队、出设备、出场地”,以前端应用需求牵引后端研发路径,以后端多元研究力量支撑前端攻关需求,形成激励相容、分配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。最后,优化政策“工具箱”设计,强化科技领军企业“引领者”地位,实现在创新生态上和产业发展上的融合。
王桂林还谈到,构建科技创新、企业育成、人才成长“三螺旋”体系,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需求为牵引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,形成“样品—产品—商品—产业”有效转化的科技创新链,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凝聚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。
“我们应该营造鼓励创新、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,让科学家成为科研工作组织者、科技资源配置者,通过科技创新把一些科技工作者培养成一流的科学家,同时,企业创新了,也把一些创业者培养成了企业家。”王桂林说。
鼓励战略新兴产业形成集群
“与杭州‘六小龙’相比,深圳并非缺乏实力强劲的企业。我说深圳不是‘六小龙’,我说深圳是一群龙。” 全国政协委员、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认为,像DeepSeek这样,在人工智能这一前沿领域,深圳其实有众多优秀企业,而在人机接口等其他前沿领域,深圳同样也有不少表现出色的企业。
“杭州‘六小龙’的成功仍值得深圳深入反思。”王理宗表示,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,特别是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。政府资金应更多地投入“0到1”的关键阶段。在创新的萌芽期,企业往往面临资金短缺、风险大等问题,此时政府资金的精准投入,能够为这些创新企业提供关键的启动动力,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研发的瓶颈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。
“目前一些中小企业,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,应更加注重形成集群和生态链。当企业之间能够形成相互协作、相互促进的生态体系时,创新的火花将被更充分地激发。”王理宗建议,加大粤港澳大湾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,实现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,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,提高整体的创新效率,让这些中小企业成群地茁壮成长。
王理宗还建议,推动大湾区与东盟深度协同,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战略支点,更可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、探索制度型开放积累经验,打造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“中国方案”。具体做法是打造“规则、贸易、金融三位一体”的制度型开放体系,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、前海、南沙、河套等平台试点规则衔接先行区,建立大湾区—东盟“单一电子窗口”,进一步提升口岸通关效率。此外,推动“湾区标准”国际化,联合东盟制定智能制造、绿色建筑等产业互认标准,加密大湾区至东盟主要港口航线,持续举办“大湾区—东盟(前海)经济合作论坛”,设立“大湾区—东盟青年创业孵化器”“东盟留学生计划”“岭南文化东南亚行”等举措,促进大湾区与东盟国家人文相亲,民心相通。
来源:南方工报
全媒体记者:王艳